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2015年,各地区经济运行平稳,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央行指出,2016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各地区金融业将继续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总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各地区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持续提升。
各地区贷款平稳增长,多数地区资金运用呈现长期化特征;投向结构进一步优化,贷款行业集中度继续下降,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放缓,高耗能产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对消费领域、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全国832个贫困县人民币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平均水平,东部地区消费贷款增速较上年较大幅度提高。企业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占比再创新高,东部地区债券融资占其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重上升较快,各地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进一步下降。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降,民间借贷利率延续上年下行趋势。
《报告》指出,2015年,各地区金融业运行总体稳健,区域金融改革继续推进。银行业平稳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银行业资产规模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高。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快速成长,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增速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面对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资本补充、拨备计提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各地区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有所上升,东部地区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上升较多。利率市场化取得关键进展,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各地区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定价格局进一步显现,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存款保险制度平稳实施,实现对全国3000多家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覆盖。各地区证券业机构资产管理规模、“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和筹资额大幅增长;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提升,费率市场化等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快速发展,互联网企业多渠道进入金融领域,传统金融机构加快互联网布局。四个自贸区和五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跨境人民币业务、财富管理、农村金融服务和沿边地区对外经贸往来便利化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中西部地区支付业务占比上升;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金融协作沟通机制更趋完善,部分地区妥善化解金融风险,重建当地金融生态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
对于2016年,《报告》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的加速布局,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报告》同时强调,需要看到,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增长动能不足,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等因素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部分地区经济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依赖较大,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新旧动能转换不畅,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债务水平较快上升,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暴露增多;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压力较大。各地区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央行表示,2016年,各地区金融业将继续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总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改善社会融资结构和信贷投向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动态排查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