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临近“营改增”全面推开还有11天。初步预计武汉今年减税120亿元,高于此前测算的85亿元。
“‘营改增’后企业税负降低,并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全环节,特别是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或刺激企业进行新一轮的投资。”市国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武汉来说,红利不仅于此,实力强劲的建筑业、工业企业基础,将转化为城市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上一轮改革结果证明了这个趋势。社会共识认为全面减税是减税养鱼,用短期的“减”换取持续发展新动能的“增”。
上一轮改革,即2012年12月1日武汉“营改增”试点改革启动至今。
目前,全市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纳税人共有9.3万户,较试点启动时增加了7.4万户,增长489%。税收方面,试点以来累计入库116.6亿元,2015年的入库收入同比增长了23.29%。另外,“营改增”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从试点初期的4.04%持续降低至去年的2.6%,低于全市增值税平均税负水平。
增值税的核心特征是抵扣机制,以货物和服务的增加值为税基,计算应纳税额时,可抵扣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外购货物和服务所负担的增值税款。
市国税税收科研所副所长卢子清告诉记者,抵扣意味着企业和政府双方共同寻求更加清晰透明的财务核算、管理,以及收费标准。“企业为成本计,要想进行抵扣,必须凭票进行,这就倒逼部分中小企业保证每一个环节尽可能规范,不能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将拿不到活干。而政府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正税之外还要清费,是政企关系中的大好事。”卢子清说。
据悉,武汉正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新一轮清理,能够取消的项目将应消尽消。
另外,抵扣还意味着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加强。经济学中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每减税1美元,将会带来高于1美元的新增科研投入资金,刺激企业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增长。
2015年的数据显示,武汉“营改增”企业实现就业人数占全市社会劳动者人数的比例由2012年的4.12%提升至当年的20.02%,共有122万人。因为购买科研设备、固定资产投资等可纳入进项税额抵扣、技术开发转让免税等政策,许多“营改增”科技型企业加大了在科研硬件方面的投入。
产业人士认为,此次增加的建筑业,是武汉的优势产业之一,武汉设计遍布海内外,当年最有名的“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也由武汉企业创造。另外武汉拥有百万名大学生和数十所科研院所资源,“营改增”提升的科研经费投入,也将为科技和资本要素进一步集聚武汉提升吸引力。
国税部门预计,本期“营改增”试点武汉地税部门移交户管约17万人,是国税部门现有“营改增”纳税人规模的2倍以上,是2012年首次“营改增”交通运输业移交户管1.8万户的近10倍。